?飯堂管理規章制度對于保障食品安全、提供優質餐飲服務和維持良好的就餐秩序至關重要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飯堂規章制度:
?
一、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
食材采購管理
供應商選擇:選擇具有合法資質、信譽良好的食材供應商,要求供應商提供食品生產許可證、營業執照、產品合格證明等相關文件。定期對供應商進行評估,確保其供應的食材符合質量和安全標準。
食材驗收:設立專人負責食材驗收工作。驗收時,要檢查食材的外觀、色澤、氣味、質地等是否正常,核對食材的品種、數量、規格是否與采購訂單一致。對于肉類、禽類、水產品等易腐食材,要檢查其新鮮度和冷鏈運輸情況;對于蔬菜、水果等農產品,要檢查農藥殘留檢測報告等。所有食材必須經過驗收合格后方可入庫。
索證索票:嚴格執行索證索票制度,要求供應商提供每批食材的購貨憑證、產品合格證明等相關票據。采購的食材票據應保存至少兩年,以便追溯。
食品加工與烹飪管理
加工操作規范:食品加工人員必須嚴格按照食品加工操作規范進行操作。加工前,要對食材進行清洗、分揀,去除雜質、變質部分等。切配食品時,要生熟分開,使用不同的刀具、案板和容器,防止交叉污染。加工過程中,要注意控制加工溫度和時間,確保食品煮熟煮透。例如,肉類食品的中心溫度應達到 70℃以上,以殺死有害微生物。
烹飪設備清潔:定期對爐灶、烤箱、蒸箱、微波爐等烹飪設備進行清潔和維護。每次使用后,要及時清理設備表面的油污、食物殘渣等,保持設備的整潔和正常運行。同時,要檢查設備的性能,如爐灶的火焰是否正常、烤箱的溫度控制是否準確等,發現問題及時維修。
食品添加劑使用: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。使用食品添加劑時,要專人專柜保管,精確計量,記錄使用情況。嚴禁超范圍、超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,不得使用非食用物質加工食品。
餐具與環境清潔管理
餐具清洗消毒:設立專門的餐具清洗消毒區域,采用科學合理的清洗消毒流程。餐具清洗要經過一洗、二刷、三沖、四消毒的步驟。消毒方法可采用熱力消毒(如煮沸消毒、蒸汽消毒)或化學消毒(如使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)。消毒后的餐具應存放在清潔、干燥的專用餐具柜內,防止二次污染。
環境衛生清潔:飯堂應保持內外環境整潔。每天營業結束后,要對餐廳、廚房、儲物間等場所進行全面清掃,包括地面、墻壁、桌椅、門窗等。定期對廚房的抽油煙機、通風管道、下水道等進行清潔和疏通,防止油污、異味積聚。垃圾桶應配備足夠數量,并及時清理,保持垃圾不外溢。
食品留樣管理
留樣要求:每餐次的食品成品應留樣,留樣食品應按品種分別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專用留樣容器內,每個品種留樣量不少于 125 克。留樣食品應在專用留樣冰箱中冷藏保存 48 小時以上,留樣冰箱應保持清潔,定期清理和維護。
留樣記錄:設立食品留樣記錄臺賬,記錄留樣食品的名稱、留樣時間、留樣量、留樣人員等信息。留樣記錄應保存至少兩年,以便追溯。
二、人員管理
健康檢查與培訓
健康檢查:所有飯堂工作人員必須持有有效的健康證明才能上崗。每年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健康體檢,新入職員工必須在入職前取得健康證明。對于患有痢疾、傷寒、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,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、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員,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。
培訓制度:定期組織飯堂工作人員進行食品安全知識、操作技能、服務意識等方面的培訓。培訓內容包括食品衛生法規、食品加工操作規范、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等。培訓可以采用內部培訓、邀請專家授課、參加外部培訓等多種方式進行,培訓記錄應妥善保存。
工作紀律與儀容儀表
工作紀律:飯堂工作人員應遵守工作紀律,按時上下班,不得遲到、早退、曠工。工作期間不得擅自離崗、串崗,不得在工作區域內吸煙、喝酒、打鬧等。嚴格遵守食品加工和服務操作流程,確保食品安全和服務質量。
儀容儀表:工作人員應保持良好的儀容儀表,穿戴整潔的工作服、工作帽,佩戴口罩。工作服應定期清洗更換,保持干凈衛生。頭發應梳理整齊,不得外露;手部應保持清潔,不得留長指甲、涂指甲油等。
三、就餐管理
就餐時間與秩序
就餐時間安排:明確規定飯堂的就餐時間,包括早餐、午餐、晚餐等各餐次的具體時間范圍。在就餐時間內,飯堂應正常營業,保證飯菜供應。
就餐秩序維護:安排專人負責就餐秩序維護,引導就餐人員排隊打飯,避免插隊現象。在餐廳內設置足夠數量的桌椅,合理布局就餐區域,保持通道暢通。就餐人員應文明就餐,不得在餐廳內大聲喧嘩、追逐打鬧,用餐完畢后應將餐具放置在指定位置。
飯菜供應與質量反饋
飯菜供應管理:根據就餐人數和口味需求,合理安排飯菜品種和供應量。保證每餐有足夠的主食、副食、湯品等供應,且飯菜質量穩定。在打飯過程中,要確保飯菜分量準確、公平,不得克扣飯菜。
質量反饋機制:建立飯菜質量反饋機制,在餐廳內設置意見箱或通過線上平臺,收集就餐人員對飯菜質量、口味、價格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。定期對反饋意見進行整理和分析,對于合理的建議及時采納并改進,對于投訴問題要及時調查處理,回復投訴人。
四、倉庫與物資管理
倉庫管理
倉庫環境要求:設立專門的食品原料倉庫,倉庫應保持干燥、通風、清潔,具有良好的防潮、防蟲、防鼠設施。倉庫內的溫度和濕度應符合食材儲存要求,不同種類的食材應分類分區存放,避免相互污染。
庫存盤點與記錄:定期對倉庫內的食材和物資進行盤點,核對庫存數量與賬目是否相符。建立庫存臺賬,詳細記錄食材和物資的進出庫時間、品種、數量、單價、總價等信息。進出庫單據應妥善保存,以便查詢和審計。
物資采購與使用管理
物資采購計劃:根據飯堂的經營情況和庫存情況,制定合理的物資采購計劃。采購計劃應包括食材、餐具、清潔用品、辦公用品等各類物資的品種、數量、采購時間等內容。采購計劃應經過審批后實施,避免盲目采購造成浪費。
物資使用監督:加強對物資使用情況的監督,合理控制物資的使用量。例如,對于食材的使用,要根據每餐的就餐人數和菜品用量進行合理配給;對于餐具、清潔用品等,要建立使用登記制度,防止浪費和濫用。